閱讀歷史 |

六元正紀大論第七十一(十六) (第1/4頁)

加入書籤

有個叫做“辛卯”和“辛酉”的年份,這倆年份啊,就像是孿生兄弟,天文氣象上都特別合拍。那時候的天,可不簡單,它遵循著一種叫做“上陽明金,中少羽水運,下少陰火”的宇宙大法則。聽起來是不是很高大上?別急,咱們慢慢拆解。

首先,“上陽明金”,咱們可以理解為天空像是鍍了一層金色的光輝,這金光閃閃的可不是金子哦,而是代表著那時候的氣候乾燥、清爽,有點像秋天的感覺。接著,“中少羽水運”,說的是雨水稀少,水運不暢,就像是老天爺忘了給大地澆水,乾旱得很。最後,“下少陰火”,則是說地底下藏著股小火苗,雖然不大,但足夠溫暖,讓冬天不至於太冷,夏天呢,又添了幾分熱情。

這一年啊,雨水和風都特別有規律,就像是自然界在按照一個精密的劇本在表演,風雨雷電,各司其職,互不干擾,連“勝復”(也就是自然界的自我調節機制)都同步進行,真是和諧得讓人羨慕。不過呢,這也暗示了一種“邪氣化度”的現象,就是說,如果這種平衡被打破,可能會有小災小難找上門,比如干旱、水患之類的,不過別擔心,咱們中醫可是有辦法應對的。

接下來,咱們說說這“清化九,寒化一,熱化七”,聽起來像是調配雞尾酒的比例,其實是描述那一年氣候的“正化度”。清涼的空氣佔了九成,寒冷只有一成,而溫暖則佔了七成,這比例,簡直是自然界的完美調和!

那麼,面對這樣的氣候,咱們該怎麼吃呢?古人說了,“其化上苦小溫,中苦和,下鹹寒”,翻譯成大白話就是:上面的乾燥天氣,吃點略帶苦味又稍微溫暖的食物,比如苦蕎茶配上一點薑絲;中間乾旱少雨,就得吃點中和性質的,比如小米粥,既不過分寒也不熱;至於地下的那點小火苗,來點鹹寒的食物降降火,比如海帶湯或者涼拌黃瓜,清涼又爽口。

說到藥方,咱們可以舉一反三,比如針對乾燥,咱們可以自制一個“潤肺小能手”湯。材料嘛,就是百合15克(大約一小把),銀耳10克(一朵中等大小),雪梨半個切塊,冰糖適量。把這些材料放進鍋裡,加水沒過食材,小火慢燉個半小時,一碗滋潤心脾的湯就成了,保證你喝完之後,整個人都水潤潤的!

至於脈象嘛,咱們可以想象,在那樣的氣候下,人的脈象可能也會受到影響,變得有點“乾巴巴”的,就像是久旱逢甘霖前的土地,缺乏生機。這時候,咱們中醫的望聞問切就派上用場了,透過脈象的細微變化,醫生能判斷出你的身體是否需要更多的滋潤,還是該調整一下飲食,多吃點“水噹噹”的食物。

話說在壬辰年和壬戌年啊,那時候的天地間可熱鬧了,簡直就是一場大自然的交響樂!咱們先說說這“上太陽水”,聽起來是不是像某個超級英雄的名字?其實它指的是天上的氣候特點,那時候啊,天氣冷得跟冰箱似的,寒氣逼人,咱們就叫它“太陽水”的寒化作用,強度是六顆星!想象一下,你穿著短袖在北極的感覺,對,就是那個味兒!

接著是中太角木運,這個聽起來像是某個武俠小說裡的秘籍吧?其實它是說自然界的風力,那時候的風啊,大得能把你的髮型吹成爆炸頭,風力指數高達八級!走在街上,你得時刻準備變身“風中凌亂”的代言人。

再來說說下太陰土,這個就比較接地氣了,指的是那時候的雨水情況,雨水適量,剛好夠滋潤大地,不多也不少,雨化指數五顆星,就像是溫柔的春雨綿綿,滋潤著萬物,讓大地媽媽笑得合不攏嘴。

好了,說了這麼多,咱們來點實際的,怎麼應對這樣的氣候呢?古人有智慧啊,他們給出了藥食建議,咱們來看看:

“上苦溫”,說的是吃點苦而溫的食物,比如苦瓜炒牛肉,苦瓜是苦的,牛肉是溫補的,兩者一結合,既能去火又能暖身,是不是感覺自己

↑返回頂部↑

書頁/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