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 祿星送子下凡塵 (五) (第1/1頁)
愈在青城山,常自為詩,遍題壁上,臨風對月,瀟然有高視一世之意。今日如何不對:“南蒲逢除日,天涯有去舟。蠻城和雨閉,峽水帶春流。不負新年感,惟多故國愁。寧無賀春酒,徒此事羈囚。”
“好詩,好詩!”老泉雙手擊掌,“若論雄渾,臺符似略高一籌;如說情懷,少愚似更綿長。”一行人在眉山深處,從一座巔峰到另一座巔峰,從一座峽谷到另一座峽谷,從一座廟宇到另一座廟宇,協調日月星辰與廟裡的神、熱氣騰騰的香火以及他們之間的關係。他們始終相信在鳥落下的地方,代表著神秘和天的力量在飛行。
蟆頤觀就在眼前,像一座背對眾生的王,曾經一生一世的浮雲,站在更高更遠處。幾個人下了車,跨過蟆頤堰,拾級三百五十餘步,抵達山門。山門兩側有鐘鼓樓,門前哼哈二將鎮守,再往裡泥塑四大天王,各執法器,陰風慘慘。穿過山門,右為道院,有客舍三楹。左上依次為真武殿、張仙樓、純陽樓、三清殿等。再往上便是春風樓。大殿前的石階下有仙翁洞,是陸靜修講學之地。洞底的石虩中流出老人泉,泉邊有棵荔枝樹,果實肉厚籽小,香甜可口,為高海拔荔枝,是荔枝中的珍品。在山門的左側,則是賣香火、道符、泥人、法器和古董的攤子,爭相攔著路人兜售香燭、道符以及留作紀念的小物件。蘇洵在一家叫無礙子攤子前停下來,眼光落在一幅畫上,畫為絹本,畫上的人張弓搭箭,花叢中蝴蝶飛舞。整幅畫運筆似顧愷之行雲流水的技法,線條卻更加圓潤流暢,人物造型細緻生動,設色除敷彩之外,加以明暗渲染,花弓弦彈之屬,則描繪工細,“如從繩而正焉。”人物的立體效果突出,表現出絲織品柔軟透明的特殊質感。畫上還題有一首詩,書法似有唐代“楊風子筆意”。畫家見老泉專注於此畫,便上前介紹:“此乃張仙也,禱之必應!”老泉的神經,一根細長的弦,飄過所有高山,越過流走的雲,承襲上古蜀國的血脈,一個族群悄無聲息的澎湃。一來一回,就有了章節;一呼一吸,驚豔落荒而逃:這是後蜀花蕊夫人攜帶的“孟昶挾彈圖”,何以流落至此啊!老泉靈魂出竅,滴水也是洶湧。那生命之源,竟是為自己半路留下的根。他控制住顫抖的手,解下手上的玉環,換下這幅“張仙圖”。
蘇洵在後來的《張仙碑》中寫道:“洵,自少豪放,嘗於庚午(1030)重九,玉局無礙子肆中見畫像,筆法清奇。雲:'乃張仙也,有禱必應。'因解玉環易之。”老泉也許不知道,他買下了這幅畫,也買下了他蘇家在大宋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中輝煌的兩個兒子。
↑返回頂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