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歷史 |

五 好風閒處令人猜(二) (第1/1頁)

加入書籤

下定之後,兩家全憑媒人初一或十五往來傳話,每逢節序,程家都要向女方家送上應節物品,諸如頭飾、酒果等,蘇家則回送以女工巧作之類答謝。

婚期臨近,男方家開始“催妝”,即向女家送些用於新婦妝扮之物,提醒女家早做準備。

婚期前一日,女家則到男家佈置新房,預送部分嫁妝,謂之“鋪房”。床榻薦席桌椅這類,婿家當具之;氈褥帳幔衾綯之類,女家當具之。所張陳者,但氈褥帳幔帷幕之應用之物,其衣服襪履等不用者,皆鎖之抽屜衣櫃。

迎娶這一天,紗豰行擠滿了前來迎親和送親的人們,八娘將告別生活了十六年的這個家,告別父母,乳母和兩個兄弟,她也許懷揣著明月,也許惴惴不安。

儀式複雜而又熱烈,從起簷子到攔門、撒谷豆、鋪氈、跨鞍等,花樣繁多。從新婦上轎到入夫家門,正是過渡時刻。下轎前,她還是姑娘家,一旦踏進夫家門檻,即為人婦。角色轉換中,人們感覺結婚時的處境都很危險,容易遭受鬼魅侵擾,需要特別防範。

起簷子。迎娶日,男家迎親人抬著花轎到女家後,女家要以酒款待,並給他們綵緞,然後作樂催妝,催促新人上轎。送親人卻不肯啟程,吵嚷著要喜錢,程之才將早已備好的小錢散於眾人,花轎才動身。

攔門。蘇軾蘇轍跟著送姐姐到程家,新娘子下轎前,迎客和從人吵嚷著索要花紅利市,蘇軾將早已準備好的紅包散於他們。樂官、伎士念攔門詞,新娘和司儀要答攔門詞,這個難不倒蘇八娘。

只聽樂官攔道:“好風來去,揚花終日空飛舞”。

八娘回道:“新舊啼痕,枝上流鶯和淚聞”。

樂官又攔道:“花前漫讀,毫端識得蘇家玉”。

八娘回道:“盼斷閒雲,千里關山勞夢魂”

詞攔得好,八娘答得妙,門裡門外一片叫好聲。蘇軾聞聽卻心下一凜,暗暗叫了聲:“不妙”,新婚之日,何故作此離別斷腸之音!

撒谷豆。八娘下轎進門前,陰陽官執鬥,內盛谷豆錢果草節等,一邊口中念著咒語祝詞,一邊將谷豆錢果草節望門而撒,孩童們爭著拾取。這一習俗源於人們有關擇日的禁忌,宋人高承在《事物紀原》中詳細記敘道:

漢世京房之女,適翼奉子,奉擇日迎之。房以其日不吉,以三煞在門故也。三煞者,謂青羊、烏雞、青牛之神也。凡是三者在門,新人不得入,犯之損尊長及無子。奉以謂不然,婦將至門,但以谷豆與草禳之,則三煞自避,新人可入也。自是以來,凡嫁娶者,皆置草於門閫內,下車則撒谷豆;既至。蹙草於側而人。今以為故事也。

京房和翼奉均為西漢元帝時的大儒,是《易學》研究的權威。京房“言災異未嘗不中”,翼奉“善陰陽律歷之學”。後人對二人的這種對三煞在門的解法,深信不疑,漸漸演變成婚禮上對新人的一種保護習俗。

鋪氈。八娘下轎後,腳不能沾地,以避免同鬼神相沖。“新人下車簷,踏青布條或氈席,不得踏地,一人捧鏡倒行,引新人跨鞍驀草及稱上過。”這個過程叫“轉氈”。“新婦至門,步履不著地,以氈展轉承之而行,稱為轉氈。此俗始見於北朝,當亦胡人遺俗。……唐人染胡俗,復於席上加茵,民間則易席為氈,蓋流於侈矣。宋元以降,謂之轉席,或有用布條者。”(陳鵬《中國婚姻史》)

跨鞍。八娘下轎入門前要先跨過馬鞍,悉北朝遺風也。《蘇氏演義》捲上雲:“婚姻之禮,坐女於馬鞍之側,或謂此北人尚乘馬之義。夫鞍者,安也,欲其安穩同載者也。”

跨鞍後,八娘就要程序家門了。

↑返回頂部↑

書頁/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