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歷史 |

六 一生知己有斯人(一) (第1/1頁)

加入書籤

王淮送走蘇軾父子,有件心事並未就此放下。翩翩少年那小計謀小聰明小情緒甚至小無賴,推開了他的夢之門,天之門。當他再次經過龍湫潭時,滿眼的細草微風,澗水潺潺。行數十米,山青如黛,群花雜樹中飄著一叢叢乳白的花,兩瓣平舉如翼,一瓣懸月如尾,一瓣如玉頸奮前,此花清香馥郁,形如飛鳳,山人稱奇花為“飛來鳳”,此花是侄女王弗心愛之物。他習慣地拂掌,潭水拖著小魚的影子,在他身下停頓,似乎想留下他問句話,那蘇公子題寫的“喚魚池”,切否?“切否,切否!”。王淮流連在月光下的花叢,在月光裡邊走邊叨唸著,“喚魚池,切否,切……,切呀!”

這龍潭湫,傳說當年,王淮所在元生村村民,皆以漁釣其間自給自足,至冬季築個小圍堰於潭外,盡放潭水,欲涸澤而漁。王淮祖上見兩大黑鯉魚,先是跳出堰外,乘著水又跳入潭中,反覆三番四次,祖上心生疑竇,暗自觀察其所為。原是鯉魚生數百尾小鯉魚在一泥洞中,不能出。所以夫妻二人來往且銜且走,身處險地而不顧。祖上慨然而嘆,可憐天下父母愛子心,萬物一也。於是用簸箕悉數將小鯉魚運出,不再放水抓魚。這潭水中的魚也就興旺,凡是人來擊掌,魚兒則緩緩從洞中而出。侄女王弗叫這潭水“喚魚池”,真是韻成雙碧啊,“高唐之女,偶化魚遊,為君所得。”兄長王方所託總算有了著落。

開始準備好愛上生活之前,先準備接受你。願只願你能聽懂我的心語,一同感受人生旅途的風雨。至和元年(1054年),蘇軾結婚了,開始了他“君與軾琴瑟相知僅十年有一”的婚姻生活。那一年王弗16歲,眉結難舒,“如峨雙眉常帶綠。”

至和二年,子由完婚。蘇洵要帶著他的兩個兒子,帶著酒裡的草色,蒼天的藍和厚土的黑,帶著豪氣與忐忑出川入仕,一夜成妖。

出川前,老泉帶領兩個兒子去見一個人--戶部侍郎益州知州張方平。

新正剛過,立春日前夕,知州剛寫就一篇《名茶貼》,是請好友幫為買茶的。茶貼為集書、信、貼於一體,請人喝茶買茶的一種邀請形式。好的書法,精練語言,美的帖子,是那個時代茶文化的外在表現。“賢郎在恃下,留巴蜀也。今有慰疏,告為附達,寵惠名茶,不任愧感愧感,中間示諭,新制火爐,告今買兩所,因便寄及為幸,方平啟。”一張粉花白箋紙上,知州用行書寫就,正和參軍們一起欣賞。方平反覆看著這幅信筆寫來一氣呵成的手札,疏密奔放,字型大都向右擴充套件,但重心穩固,無欹斜傾側之感,只是隱約有的地方用筆有點不妥,究竟何處也未可知。正在反覆逡巡,門人來報,蘇家父子已在門前等候。

知州命人快快請入。自去年雷簡夫來信舉薦,張方平始對蘇洵上心留意。蘇洵在《衡論》中論及成都以及農智高叛亂事,方平印象尤深:…淳化中,李順竊發於蜀,州郡數十望風奔潰,近者智高亂廣南,乘勝取九城如反掌。國家設城池,養士卒,蓄器械,儲米粟以為戰守備,而凶豎一起,若涉無人之地者,吏不孝也。”

早在知州來成都前,流言紛紛,傳叛匪農智高將從南詔入寇,成都守備急調兵築城,民大驚擾,日夜惶恐。朝廷也發陝西步騎兵相助,命方平便宜行事。方平料此為流言,途中遇見士卒即遣回原處,盡罷工匠役夫。其時正當上元夜,張燈結綵,城門大開三天,蜀中百姓遂安。

↑返回頂部↑

書頁/目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