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0章 連年征戰 (第1/2頁)
“大業七年八年是第一次征討,大業九年正月就開始準備第二次,大業十年又發兵要第三次征討……”劉徹深深覺得,他還是小瞧了楊廣。
大規模動兵算什麼,高人數、高頻率、壓縮工期地徵發徭役算什麼,糧草後勤處理不好算什麼……人家能夠做到連續三年不斷髮兵對外遠征!
這才是真的人才!雖不能說是絕無僅有,但也絕對是極為稀少罕見的存在。
他想要對匈奴作戰,那還是有了前面幾代皇帝打下的基礎;而他本人在籌劃戰爭的時候,可也沒有想著連著幾年年年來一場——至少至少,不得間隔上個一年?
而且這種短間隔的做法也不能做得多了,只能少少地來上那麼一兩次而已,否則,大漢的整個根基都會受到影響,烽煙四起、亂兵湧現的情況也不是不可能。
而即便是這種有所控制的多次征討匈奴的作戰,也依舊會對天下帶來深重的負面影響,這種影響在日後又需要緩和恢復上數年。
這樣的結果,與對外作戰是勝是敗沒有什麼太大幹系——當然,要是慘敗,那肯定更會讓人不滿,死傷的民眾也會更多,造成的動盪也會更大;但是即便獲勝,死去的人沒有那麼多,天下也依舊會品嚐到許多常年戰爭帶來的苦果。
如果說是春秋戰國時期,諸侯林立,大家總得保證自己國家的存續,不得不維持常年作戰的情況也就罷了,但是隋朝……
隋朝沒有迫切的作戰需要,高句麗也不可能反過來打到隋朝這邊,至少目前不會。
而楊廣第一次征討高句麗,抽風一樣搞出了百萬大軍,又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乃至消耗了不少的人命,還腦子不清醒地要求將領們事事都要彙報過他再說——這也就罷了。
可他為什麼還要在第二年,直接發動第二次征討高句麗的戰爭?
第一次的失敗還沒有讓他認清楚一些現實:比如,高句麗本身因為地利等原因,不是那麼好打的;比如,自己並不是什麼無所不能的人,在打仗這方面就不要胡亂插手;比如,世界不是完全繞著自己轉的,即便是皇帝,也不是想要什麼就一定能夠有什麼,想實現什麼目標就一定能讓什麼目標成真……
宇文述所帶的三十萬大軍歸來的不過三千人——劉徹覺得,這應該不是隋軍中的個例。
這些慘烈的現實,這樣巨大的失敗,這樣的種種情況,難道還不能讓楊廣腦子清醒一點,明白一些事情?
——不指望他就此變得愛民如子、體恤百姓,這太難了。但是,難道還不能讓他認識到,自己的決策有所失誤,收斂一點自負,稍稍腳踏實地一點、好好思考一下打高句麗的事情嗎?
楊廣不需要愛民如子,也不需要多麼體恤百姓,其實,只要他少折騰一點,對於天下百姓而言,就已經是“愛民如子”“體恤百姓”了。
只是,劉徹也確實沒有想到,楊廣不僅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問題,他還變本加厲——第一年打完高句麗戰敗歸來,第二年竟然就直接開始了第二次出征!
哦,以及,居然還是御駕親征。
而這一次,國內都已經不只是民怨沸騰了,都已經有朝中貴族舉兵反叛、看樣子追隨的人——不論是百姓還是其他王公貴族——還不算很少,不然不能讓一向不把國內動盪放在心上的楊廣直接宣佈撤兵回朝。
理論上,這樣的巨大變故,顯然已經充分展現了隋朝此時的內部問題有多麼嚴重:百姓們吃不上飯活不下去決定造反或者落草為寇,這種情況也就是那樣,只要沒有發展到全天下性質的就都還好。
但是,朝中的公卿反叛,還真的拉來了一批支持者,聲勢浩大……這就足夠說明問題了。
通常而言,腦子清醒一點的皇帝,都能從中嗅到不同尋常的意味,並由
↑返回頂部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