閱讀歷史 |

“計劃與市場”經濟各佔一半麼? (第7/8頁)

加入書籤

”上面來。

假設,無論外迴圈還是內迴圈,現在在政策工具和金融\/資本市場上都可以重新穩定下來了,但產能過剩+內卷競爭問題仍然存在,則這個時候,解決問題的關鍵,就是要完成對需求側的改革。

一種傳統觀念裡,經濟發展只有關於生產和分配。

這個邏輯下,一個國家的經濟想要增長,就得儘可能多地生產貨物,賣給其他國家,賺到錢大家分。

要生成的貨物,也一定是市面上已有成熟對標物件的產品,我們用更低的成本、更高的效率來進行生產,這樣就能贏得別人的認可。

這就是我們國家過去幾十年的邏輯。在發展期,這個邏輯是沒錯的。

但問題在於,如果一直堅持這個邏輯,最後必然導致“內卷趨向”,大家都做得越來越辛苦,越來越累,但利潤卻越來越薄。

怎麼破局呢?一種是:讓核心技術和壁壘必須在自己手裡,讓自己的產品是創新和前沿技術驅動的,因此你可以面向全球範圍內持續輸出自己的核心產品,且還能獲得溢價。無論蘋果、微軟還是特斯拉,都是這個邏輯。

所以,我們這幾年特別強關注高階製造、前沿科技層面的創新。也特別希望本土能多出幾個比亞迪,多出幾個華為這樣的企業。

另一種破局思路,則是要理解,經濟發展裡,還有一種邏輯是:需求拉動經濟。

所以,如果市場裡,使用者的原有需求必然導致內卷,那就要給使用者們空間,讓他們能產生新的,可以讓大家都不那麼卷的需求。

這就必須要提到服務業了。

“工業品和服務業的定價機制是不同的。

工業品的定價機制,基本是全球一價化。

這就意味著:如果是以常規的工業品收入作為主要的收入來源,那麼,各國人均收入也不會有太大差別。一瓶洗髮水在全世界售價差別不大,因此各國洗髮水生產者的收入也差別不大。所以,各國人均收入的差別,主要來源於一國獨特的事物的價格(例如某國特殊資源、獨特壟斷專利品、或者一國國內服務業)。

對於一般發達國家,主要源於服務業的價格差。

在中國,一位婚姻諮詢師可能收費200元每小時;在美國,一位婚姻諮詢師可能收費200美金每小時。這就帶來7倍的收入差距。這裡,服務業定價(尤其是相對於工業品價格的定價)是關鍵。

如果一國教授、歌星、設計師、諮詢師、科研工程師、作家、心理諮詢師、律師、醫生、攝影師、星級廚師、投資經理、畫家……都能獲得相當高的服務價格,那麼這個國家就可以成為高收入國家。這些服務價格比工業品價格高出越多,這個國家就越容易是高收入國家。與傳統經濟觀念恰恰相反:並不是靠工業品賺的錢養起服務業,反而是工業品只提供基本收入,服務業才能撐起整體高收入。”

簡而言之,放眼全球人均Gdp比較高的發達國家,其實很多國家並沒有像中國這麼強大和健全的供應鏈和製造業。但他們的人均收入更高,人均Gdp也更高。

這是怎麼做到的?

答案的關鍵,也許在於“服務業”在這些國家內,大家的心智狀態裡,是願意為“服務業”支付高溢價的,也因此,很多人做著一些平均勞動時間更少、更不卷的工作(類似獨立攝影師、心理諮詢師、旅遊規劃師等等)就能獲得高收入。甚至,這種消費已經形成一種習慣。我記得之前有一次研究中國的Gdp結構佔比,就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。

對比2021年的Gdp,中國比美國少大概6萬億美元,但是在貿易、投資、常見日用品消費等的Gdp佔比上,中國都不比美國少多少。所以,差的6萬億美元,到底差在哪裡了?

↑返回頂部↑

書頁/目錄